机械之家讯:又到年末,又到各车企结账时。毋庸置疑,从截至11月份的产销状况看,2016年基本上又是一个皆大欢喜年。因为截至11月底,中国汽车整体产销已达2500万辆,超过了2015年全年的水平。
如果不出意外,本年度剩下的最后一个月产销量当继续维持在300万辆左右,则相当于整个汽车市场给自己发了一个月的年终奖金。
合资车企依然占主导地位
在偌大的中国市场,实际上来自德、日、美、韩、法、瑞、意各系的品牌,依据其与不同中国合作伙伴的搭配,在国内东南西北中早已占据了各自的地盘,形成了百万辆级的诸侯争霸时代。
从2016年1~11月的累计产销量看,如果以中、外品牌相对好比较的狭义乘用车(即轿车+SUV+MPV)的批发销量来看,在国内落地生产的69家乘用车企业中,中资自主品牌车企大致为42家,合资牌车企为27家,中资自主品牌车企比合资车企多出15家。
从累计销量的排位情况看,排在40名以后和接近40名的厂商前11个月的销量不到9万辆,在剩下的一个月时间里很难将全年产销量提升到10万辆的水平,因此在这里研究当前排在前40位的乘用汽车厂商更有实际意义。
前40名厂商中,合资企业占18家,中资自主品牌企业占22家。但更往前数,排在前20位的厂商中,合资企业占13家,中资自主品牌企业占7家;排在前10位的厂商中,合资企业占7家,中资自主品牌企业占3家;排在前5位的厂商中,合资企业占4家,只有排在第5名的1家是中资自主品牌企业。从一个简单的企业分组排序即能看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中依然是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
当然,以上前40名厂商排名所使用的是今年1~11月的数据,如果按2015年全年的数据统计,则不是现在的结果。
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分散得多
一般情况下,当一家普通品牌的乘用车企业(豪华品牌除外)年产销量达到10万辆能级时,才可能称得上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研发与生产的能力。那么,即使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多年来排在全球新车市场的第一位,但是从与中国市场容量和结构最为接近的美国市场相比,在企业层面上还是有着相应的差距。
在中国市场多达69家乘用车企业的状况下,整个美国汽车市场只有16家汽车企业(集团)。即使按2015年中国有65家乘用车企业计(其中有4家是今年新成立或新纳入统计),中国相关企业数也仍然是美国的4倍多。按2015年中国所有乘用车产销量2000万辆的狭义乘用车来计算,对应的美国汽车市场销量大概是1750万辆,两相对比的得数是1.14。
通俗点说,换算成平均每家车企的销量看,美国平均每家车企销售约109万辆,而相应地中国平均每家车企只销售了大约31万辆,美国市场每家车企的平均销售量是中国车企平均销售量的3.5倍多。这是目前全球两大汽车市场的最主要差距。
与这种平均量上的差距相对应,2015年在美国市场上销量达100万辆以上的车企有7家,其中超过200万辆的有4家,超过300万辆的有1家;而中国市场上销量超过100万辆的企业有6家,目前还没有能够超过200万辆的企业。
此外,从畅销单一车型的销量也能看出,在美国畅销的单一车型年销量达40万辆是比较平常的事,而在中国最畅销车型的天花板目前还封在40万辆(除了五菱宏光之外)以下。以上几个方面,中、美两大汽车市场的主要区别即大致勾画出来。当然,这里面还有车型结构与价位的差别,在此不做比较。
3+3+8格局中自主只占3
说到中、美市场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回过头来看看国内市场。同样是以企业的年产销量计,为了以一个完整年度衡量各个企业产销量的高低,在此继续使用2015年全年的数据,并且只按狭义乘用车产销量来比较。
与前面一样,同样是比较销售量前40位的企业,其中中资自主品牌企业占23家,合资企业占17家。排前30名的企业中,中资自主品牌企业与合资企业各占15家,已经持平;排前20名的企业中,中资自主品牌企业有7家,合资企业有13家,占比数已经反过来;排前10名的企业中,中资自主品牌只剩下2家,而合资企业多达10家,并且占据了累计销量前6名的位置。这就是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主要现实。
再以产销量的绝对数量看,如果以50万辆为一个台阶,能够达到年度销量150万辆以上的车企有三家,分别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年度销量在100万~150万辆之间的车企有三家,分别是上汽通用五菱、北京现代、东风日产;年度销量在50万~100万辆之间的车企有8家,分别是长安汽车、长安福特、长城汽车、东风神龙、东风悦达起亚、一汽丰田、广汽本田、吉利汽车。
也就是说,上述三个数量级形成了3+3+8的格局,中国最大的乘用车企业全在里面了。前面的3+3全是合资企业,后面的8里面仍然有5家是合资企业,只有3家是中资自主品牌车企。当然,像奇瑞、比亚迪也曾达到过50万辆以上的产销量,但是近几年由于产品力的问题,产销量一直徘徊在50万辆上下,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合资企业中也有2家达到40万辆以上的车企,即东风本田和广汽丰田,他们也在紧紧追赶的位置上。
也有人说,为何不按品牌进行产销量的统计?这样当然可以,但如果这样计算下去,那么合资企业中外方品牌的优势则更加明显。例如,如果把所有外方品牌车系的车整合统计到一个数据项下,那么大众系、通用系、现代-起亚系、日产系、丰田系、本田系则分别排在前列,仍然没有中资自己品牌可以冲到前面。
自主品牌正在崛起
你用几种不同的数据说了半天,是不是中资自主品牌今后依然会长期处于劣势而没有翻身的机会?当然不是。从2016年1~11月的累计产销量看,中资自主品牌已经有迎头赶上的迹象。
仍然是只按便于比较的狭义乘用车产销量统计,2016年1~11月排名前10的企业中已经有3家中资自主品牌车企。而且从当前的产销量预计,2016年全年度产销量将有至少2家车企———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将达到100万辆的产销量,后面还有1家吉利汽车的年度产销量肯定超过70万辆的车企,紧接着是2家已经在40万辆以上有可能达到年度产销量50万辆的企业———奇瑞汽车、比亚迪,再往后是今年年度产销量肯定能达到30万辆的5家车企———北京汽车、广汽乘用车、江淮汽车、众泰汽车、上汽乘用车。100万、50万、30万,企业数可能是:2+3+5=10,这就是当前中资自主品牌的基本盘。
另外,从排在前10位的中资自主品牌车企的产销量增速看,目前广汽乘用车高达104.6%,上汽乘用车为87.4%,众泰汽车为58.5%,北京汽车为55.4%,吉利汽车为44.9%,长城汽车为24.3%,长安汽车为21.2%,奇瑞汽车为16.1%,中资自主品牌排名靠前的企业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自主百万争雄时代即将开启
一直说中资自主品牌靠SUV崛起,确实如此。在2015年度的SUV排行榜上,长城哈弗H6、江淮瑞风S3、奇瑞瑞虎、长安CS75、北汽银翔幻速、长安CS35、长城哈弗H2等多达7款车型排进了SUV排行榜前10名。
尽管在中资自主品牌企业中SUV的占比普遍都比较高,但是中资自主品牌车企并不完全依赖SUV而生存,其中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都是在轿车与SUV之间产销平衡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尽管在2015年度的中国畅销轿车排行榜中找不到中资自主品牌的身影,但是像吉利帝豪EC7、长安逸动、比亚迪F3、长安悦翔、吉利远景等几款轿车车型的年度销量均在12万辆以上,达到了月均1万辆以上的水平,而且前2款车的销售水平已接近最畅销车的台阶。
进入2016年以来,最为可喜的是多款新一代的中资自主品牌乘用车加入到竞争行列中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例如,吉利汽车的几款“3.0代”车型———博瑞、博越、帝豪GS、帝豪GL;广汽乘用车的传祺GS4、传祺GA8和传祺GS8,上汽乘用车的智慧车型荣威RX5,长安汽车刚刚推出的旗舰车型CS95等,皆预示着中资自主品牌下一波增长高峰可能即将到来。
如果问体现一家车企能力有哪些指标可以反映,那么整个车企月销量过10万辆、单一车型月销量过万辆以及至少有3~5款畅销车型这三个指标,在2016年已经有多家中资自主品牌车企做到了,虽然不一定是持续达到这几项指标,但即使是间歇式地达到其中部分的指标,也说明这些车企确实在进步中。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排在前10位的中资自主品牌车企,即使是没有达到前10的企业中,也有好几家在2016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且进一步向上的势头非常明显,如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北汽银翔、海马汽车、东南汽车等。
虽然在2016年我们看到的还只是2家完全的中资自主品牌达到了百万辆级的水平,但假以时日,中资自主品牌定会开启自己的百万争雄时代。 机械之家为您提供最全面的钢管,板材,铝管,铝材,板材钢管品牌的装修知识点和各种板材钢管的导购与在线购买服务,拥有最便宜的板材钢管价格和最优质的售后服务,每天都有秒杀的抢购活动哦!敬请登陆机械之家:http://jixie.jc68.com/